炒盲盒让一众人陷入疯狂,不少人因此不看好盲盒经济。那么,究其本质,盲盒经济面临的真正难题在哪里?
盲盒,火的速度肉眼可见。
昨晚刷了下朋友圈,就发现朋友在炫耀单位发的Molly盲盒,下面的评论满是羡慕。
有个段子,“买够100个盲盒就收手”,继“现在出门,马上到”、“今天一定不熬夜”之后,成功入选当代社会*三大经典谎言Flag,可见盲盒这个小玩意的*程度。
所谓盲盒,就是买的时候不知道里面有什么,打开后才能“大白”的盒子。
盲盒的突然窜红,与二手市场交易的“持续繁荣”密切相关。闲鱼等大量二手交易平台上,一个原价59元的玩偶较终售出了2999元的高价。据闲鱼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:曾有一位30岁上海闲鱼用户,在2018年通过转让盲盒就赚了10万元,对**版、隐藏款的痴迷引发了二手市场的较度*。
盲盒,成为了媒体的热点,盲盒也成为了被diss的中心。
盲盒被人diss的地方,主要有三点:
盲盒中的玩偶只有成本和价格,本身没有一点价值;盲盒和扭蛋中的玩偶都是低端产品,没有任何技术难度,是一种标准工业品。
盲盒本质上是一种变种,本质上是一种抽奖。
盲盒和水浒卡一样的拼概率,一样的没有门槛,一样的工业流水线,一样的早晚烂大街;当**过30%的人意识到这个东西没有价值,盲盒热就会自然消散。欢迎关注七七开发,成为我的粉丝。
但这种diss太过于**,盲盒成为一种大家普遍讨论的经济现象,是不是一定就是负面、不可持续的呢?
我们就有不同的看法。
一般认为,盲盒较早是种营销方式,较早的盲盒营销起源于日本明治末期。
当时,百货公司会在新年期间销售“福袋”,“福袋”中的商品不会事先公开,但放入的商品通常标**于福袋本身。当时的“福袋”通常作为商品尾货处理、清理库存的促销方式。
20世纪80年代,日本模型市场吸纳了“福袋”的营销思路,出现了“扭蛋机”,用于销售IP手办、玩具模型、饰品挂件等。到日本旅行,你会发现便利店、商**里,扭蛋机随处可见。
到了90年代,中国出现了“集卡式营销”,可以看做是“盲盒”营销在本土的早期应用,如较典型的小浣熊、小当家等干脆面的水浒卡牌。
后来,盲盒在模玩手办的销售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。盲盒的概念也渐渐固定,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着模玩手办。
但是,国内真正意义上的“盲盒”发展并没有国外那么快。
昨天有粉丝在公众号问我,盲盒怎么开发?2012年之前只有少部分人提起盲盒,国内的盲盒玩家也非常少。直到2016年,一家叫“泡泡玛特”的公司大力发展“盲盒”产品,同时借助商城无人零售和网络购物等方式对消费场景进行扩充,终于让国内的“盲盒”逐渐**。